秦风楚韵,循材理形 ----访郧西上津民间雕刻艺人童佳佳

作者:时间:2019-07-11点击数:

位于湖北勋西县的上津古镇,自古以来为秦楚文化交流孔道,南船北马的商贸要津。正是这样的一方水土,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孕育了童佳佳这些民间艺术家和能工巧匠,诞生了秦巴山地的乡土工艺美术。2019年6月18日,湖北美术学院张昕教授及其研究生一同前往上津地区,对2018届湖北美术学院传统雕塑研修班学员童佳佳进行专题回访,同时针对“非遗”创作、传承等问题进行探讨。

童佳佳

童佳佳,1980年5月19日出生,湖北上津根雕艺人,擅长雕刻人物。2010年开始自学根雕雕刻技艺,2014年拜江西省高安市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黄栎林先生为师,2018年参加湖北美术学院传统雕塑研修班。主要代表作有《佛光普照》《仙人出洞》《长袖弥勒》。作品《长袖弥勃》曾在江西省高安市根雕艺术展中获得铜奖。

走进童佳佳的工作室,迎面而来的是满目琳琅的崖柏雕塑,以弥勒佛居多。童佳佳也乐呵呵的与我们交流,他谈到开始崖柏雕刻纯粹是兴趣使然。童佳佳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间古董,在他的工作室中就有许多,他被这些物件的纹样、传统审美等艺术气息吸引,由审美欣赏转化为对艺术创作的冲动。加之地处秦巴山系,崖柏等木材资源丰富,遂拜师学艺,开始木雕之路,将传统艺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笔者由此感叹,良好的审美欣赏可以拓展我们的“图像仓库”,也是激发艺术创作的源泉,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美育”,好的审美欣赏不可或缺。

童佳佳收集的古董

童佳佳创作时,上津当地丰富的崖柏资源,给予他创作的基础。当地有专人去大山中寻找崖柏木材运回,供买家选择。但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与自然“结缘”,毕竟要找到形状、质地又合眼缘的材料并非易事。崖柏木雕不同于其他木雕,“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决定了它“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美,如何将天成与人工完美结合,这是崖柏木雕自始至终的问题。比如童佳佳为雕刻弥勒佛选材时,由崖柏黑色的纹路以及其他的形状来确定佛头的位置。然后去除表面的黑皮、泥土等杂质,用电钻打出大形,然后手工雕琢,最后打磨抛光,一件巧若天成的弥勒佛木雕就出现了。童佳佳还表示,一般大的佛像制作大约要一个礼拜左右,小的大约三天,而难就难在选材和创作灵感上。崖柏木雕的创作,既要有慧眼识金的眼力,又要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巧,天成人工缺一不可。

童佳佳木雕工具

作品题材方面,童佳佳也有自己的偏爱,便是弥勒佛。走进童佳佳的工作室,迎面而来的是各种形态的弥勒佛。童佳佳表示,除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之外,还因为自己的喜好,毕竟大肚弥勒开口便笑、和气生财、乐观开朗,谁人不爱。童佳佳的弥勒佛或站、或靠,生动形象,加之中国传统的葫芦、荷花、蝙蝠等吉祥符号,佛光灵动,平易近人。将自己的人生信条融入创作之中,是艺术家矢志不渝的标杆。

童佳佳所雕弥勒佛

童佳佳对传统文化热爱还表现在他的另一件作品《伯牙抚琴遇子期》中,这件作品木料是一块长方形崖柏。童佳佳本想将其做成底座,后来灵光一现,联想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便将其创作出来。作品右高左低,纹理状若流水,伯牙在右侧安坐抚琴,钟子期则在另一侧独钓。作品最巧妙在于右侧顶部的“倒流香”,将香点燃后,香会顺着顶部的凹槽缓缓流动,通过一个小孔缓缓飞落,一副高山流水的情景浮现出来。作品朴素却不失内涵,简单外表实则暗藏玄机,不得不夸赞童佳佳的创造力和工巧。

童佳佳《伯牙抚琴遇子期》

童佳佳还提到,去年参加的研修班对他创作有很大帮助,他的审美和创作思路皆有很大改观。在与其他人交流学习中,体会到要多表现作品的动态美和意境。不要过于注重细节,点到为止即可。在不断的学习中,吸收优良的西方技巧、审美,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童佳佳同时表示,身为民间文化的使者,应该有“工匠精神”与“传承精神”,传承与发扬优良文化,童佳佳的作品《公鸡》就完美展现了这点。将树根作为公鸡的尾部,头部稍事雕琢,虽无精雕细刻,然公鸡气势神态具现,整体器宇轩昂,呈蓄势待发之状,极富动感。

童佳佳《公鸡》

最后,张昕教授表示,研修班的目的是学习交流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而非“学院式”改造。他给童佳佳建议在题材上,要接地气,与上津民俗对接,传达本地丰富的民间艺术趣味,成为上津民间艺术的直观载体。也可以在形体上放大,融入上津古镇的环境景观之中,成为公共艺术的新样式,丰富本地的旅游产业资源。对形式与内容的传承创新,也是“非遗”保护工程的重要手段。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