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韵光华 ——我们与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基金

作者:时间:2019-07-11点击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开元十二年,诗人李白,辞别故乡蜀地江油,外出游历。一路经水路而下,过巴渝,出三峡,只向荆门山之外驶去。一过荆门,映入李白眼中的景致,已不再是青山叠嶂的川渝风光,而是气蒸云梦、江汉平野的荆楚景致。浪漫的诗人面对这旖旎的风光,自然诗兴大发,留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千古绝唱。其实,这荆山楚水之间,有的又何止只有这令人感叹的迷人景致,神秘诡谲的荆楚文化,才更为值得世人玩味。

公元前1115年,时值商衰周兴之时,芈姓季连部落酋长鬻熊审时度势,率族参加灭商战争,受到周王重视,被封以楚地,居于丹阳,授为子爵,从而开启了八百年浪漫楚文化的滥觞。楚国立国之初,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在周共王时,国家已呈勃兴之势。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解决了饱暖问题的楚人开始发挥自己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驰骋于文艺领域,创造出了可与古希腊相媲美的荆楚文化。他们在与这荆山楚水的精神沟通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物质文化,也凝练出特殊的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凝聚在那只昂扬向上的风鸟当中,翱翔在楚地明镜般的月空之上。

转眼间,楚人与他们的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那悠扬的楚韵,也从纪南城的亭台楼阁转换成楚墓中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器物。但是,楚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并没有消失,他继续萦绕在荆楚大地的山水之间,凝练成为湖北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调,构筑出湖北民间美术所特有的审美趣味。而这一切,继续感动着今天的我们,成为我们所执着的对象。

与辉煌的楚文化一样,作为国内重要的传统文化阵地,湖北继承了楚所特有的浪漫,创造出了数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论是直接承继楚文化精髓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还是热烈奔放,具有浓郁楚地宗教信仰特质的跳丧习俗;亦或者流行于屈子故乡的端午习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一不是根植于楚的文化土壤之上,演绎出来的民间艺术之花。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他们渐渐的被发动机的轰鸣声所消磨,在历史的迷雾中渐行渐远、日益模糊。如何保护她们、挽留她们,成为萦绕在我们心间最大的困扰。

2011年,得益于清华大学与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基金”资助,我们开始着手针对鄂东地区的传统编织艺术展开系统地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这荆山楚水间的浪漫,也慢慢的驱散了时代在她们周围所布下迷雾,让她们在今天重新的展现出往日的光华。

作为湖北主要的文化区域之一,鄂东地区地处鄂豫皖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吴头楚尾”,带有浓厚的“巴水蛮族”遗风,是区域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因此,该区域文化元素多元,文化形态多样,这种特殊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形态。鄂东编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鄂东编织与人的生活密切关联,她们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丰满者人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民国时期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载誉归来,从而誉满全球的武穴张水泉竹器;还是色彩浓丽,极具民俗审美趣味的黄梅挑花;又或者是承载着新中国荣耀与光荣的红安绣花鞋垫与阳新大布制造技术。这些编织工艺,无一不是将楚的精神、楚的格调、楚的情趣融汇在经纬线条当中,以编织的方法让人们重新感受楚所特有的华彩。而今天,幸得“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基金”的资助,才使我们能够与之再次相遇,重新感受到凝练其中的楚韵气质。

作为全国首批由校企合作共同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研究基金,自2007年成立以来,基金资助了近四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项目。其中,不乏濒临消亡的濒危文化遗产项目。这些四十余项项目,就像四十余个火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火种,传递至华夏大地的四方。而作为湖北省唯一受到基金资助的项目团队,我们倍感荣幸。光阴荏苒,时光转瞬一纪,在此后,我们继续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湖北省民间美术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青灯古佛的研究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像柒牌集团这样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抱有拳拳之心的有识之士的热情鼓励与慷慨资助,才让我们的研究能够得以顺利进行,满载成果,在这里,我们对其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相信,具有浓郁美学风范的荆楚文化在各界关注及合作下,必然会得到新观念、新思维的重新审视,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生命。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