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间手工艺调查 以西湖绸伞为例

作者:时间:2019-10-15点击数: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女子最常用的绸伞,故有"西湖之花"的美称。其制作从一根竹子、一块绸面到一把西湖绸伞,要经历十八道工序。本文主要从西湖绸伞的生产制作、工艺特色、传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阐释西湖绸伞这个传统的江南手工艺。

 

关键词:西湖绸伞生产制作工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一、西湖绸伞的诞生

杭州历史悠久,有着“丝绸之府”的美称,早在秦汉时期,杭州的丝绸制造业就相当发达,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杭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的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种类繁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等,随着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末以来,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的发展,杭州依托京杭运河和各条公路的便利,以及发达的丝绸产业,促进了杭州丝绸制造的发展与繁荣。

都锦生,杭州人,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丝绸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锦生于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杭州西湖茅家埠。1917年,19岁的都锦生考入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从此开始了他和丝绸的一生之缘。1921年他利用自己的摄影作品亲手织出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这为他以后创办丝织厂奠定了基础。1922年,他在杭州开办了自己的丝织厂,并且通过自己的经营逐渐有了一定的名声,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凭借彩色古画织锦唐伯虎《宫妃夜游图》荣获金质奖章。20世纪30年代初,都锦生为了弥补淡季生产的不足,寻思开发与丝绸织物有联系的新产品。他在日本考察时,从日本娟伞中得到启发,他决定以此为式样,利用杭州本地竹和绸创制比娟伞更好的绸伞。为此,都锦生组织厂里的技术骨干竹振斐、严端等来试制伞面,青富阳著名的伞纸工戴金生来制作伞骨,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成功地用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做成伞骨,然后解决了伞顶开口过大造成的褶皱现象问题和伞头包裹问题,最终绸伞才出现在人们面前,西湖绸伞由此诞生。


 

1西湖绸伞制作场景(中国伞博物馆) 


 

2西湖绸伞制作场景 

 


1.1西湖绸伞的代表“竹氏伞作”

竹振斐,杭州人,出生于1918年,他作为西湖绸伞的试制人之一,决心将这一产品发扬光大。大约在1935年,他脱离都锦生,用100余元的资金在杭州毛家埠设立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竹氏伞作”,渐渐得到发展,由于私人企业资金的不稳定,启文丝织厂听说竹振斐的遭遇后,将竹振斐聘用下来,因此启文丝织厂得到了西湖绸伞的生产技术。此后,西湖绸伞得到迅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西湖绸伞还作为杭州的特种工艺品外销到许多欧亚国家。


 

二、西湖绸伞的生产制作工序

西湖绸伞制作精良,技术要求严格,制作细腻,品位高雅。要制作一把西湖绸伞,总共有18道工序:选竹、伞骨加工、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每一道工序的技术标准都极其严格,对技术工人的记忆要求也很高。一把西湖绸伞,从选料到制作到最后的成品,凝结着无数技术工人的智慧和汗水。

首先是选料,西湖绸伞的原材料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用于制作伞面的丝绸、用于制作伞骨的淡竹和用于制作伞柄和伞顶的木料。这三种材料的选取都不得马虎。伞面是采用杭嘉湖地区出产的A、B级丝电力纺制成,要求薄如蝉翼、轻柔朦胧。伞面颜色,一般有湖色、血牙、天蓝、新绿、玫瑰、淡黄、妃红、皎月等十多种。伞骨则是取材于杭州近郊的安吉、富阳、余杭、德清等地的淡竹,这些竹子生长在山谷溪边,受到山水之气的润养,竹节挺拔修长,色泽青翠欲滴。在备取伞骨的时候,必须在将近白露的时候选取,且必须是三年以上竹龄的淡竹,要求粗细规格在15至16.7厘米之间竹节间隔不小于38厘米,竹筒色泽均匀,无阴阳面和斑疤。经过这样的严格筛选,每一枝淡竹几乎只有2至4节可用。对绸伞伞顶和伞柄木料也极其严苛,必须是坚硬细密的古树或者木乌树才算合格。在抗战前,还曾使用过牛角作为伞头,最终因成本昂贵而舍弃。

在选得合适的材料以后,制作绸伞的工人们就开始进行准备工序。准备工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缝角、绷面、披青、换腰边线。

缝面在缝上角以后就绷在一个直径为81厘米的竹制绷圈上以方便操作(插入图片),这种称为“绷面”。

披青和换腰边线是为制作伞骨,伞骨一般为35根,也有“抽谷”制成36根的,要求张开的时候是一把伞,合拢的时候必须还原为一根完整的竹子。合格的竹子从产地选来以后,首先要分离做成“长骨”和“短骨”的材料,“长骨”要浸料并擦竹去污,然后劈开;“短骨” 也要经过刮青,然后劈开。接着,“长骨”要铣腰槽、剖青篾、钻孔,“短骨”亦要钻孔,然后编排并分别合拢为上斗和下斗,最后将上下斗呈“人”字形合起来排成圆周形的伞骨。披青就是把竹子劈开制成伞骨以后,将伞骨上的蔑青披下,编好字号,在蔑青披下以后,把伞骨浸到含有百分之三氯化钠的溶液中,煮沸15分钟作防腐处理,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干,然后技术工人就将伞骨的“长骨”和“短骨”相连接处所贯穿的一道纱线换成丝线,又在“长骨”的爪头处穿上一道纱线备用。

完成了这四道准备工序后,就可以进入正式工序。首先就是要“上架”,把绷在绷圈上的绸面,用胶水粘到已换好腰边线的伞骨的“长骨”上去。上完架以后,就要“剪糊边”,工人将粘在伞骨上的绸面小心细致得修剪成圆形,将圆周的边缘箱内折近粘住。至此,一把绸伞已经初具雏形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是“穿花线”,这是一道装饰的工序。先在内部的“短骨”上贯穿几道彩色的丝线网,在每一根短骨上有四排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孔,每一排有36个孔,总共是144个小孔,工人就在这些相互之间距离仅为10至25毫米的孔之间穿针引线,一把绸伞要穿296针,一个熟练的工人可以旋转伞身,飞快完成。然后,画师就在伞的绸面上“刷花”,一般刷制的图样是西湖风景,包括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十几种,后来也有用刺绣、仕女图、花卉图、刷秀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加产品的多样化。

在做完基本装饰以后,工人就把伞折拢,要求收拢以后不露出一点绸面。接着就开始做“贴青”的工作。这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要求做到“三圆一齐”,即顶齐、节齐、边齐和收拢圆稳。说来几个字,可实际做到确实非常难的,工人必须将当初披下编号号码的青篾一根一根粘回到对应伞骨的绸面上,确保伞收起来仍然是一根竹子,这是非常考验眼力和耐心的工作。

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外观装饰,首先是伞头、伞柄、伞杆,工人一般将木料炮制成三潭印月“湖中三塔”的外形作为伞头再在伞骨下安上伞柄、伞杆。完成后,工人将上斗用韧性质包好,漆好,清理篾青,订上丝带扣攀和柄端绳甩。一把富有杭州地方色彩的西湖绸伞至此才算完成。正是这样精雕细琢的工艺造就了造型典雅、气质高贵的西湖绸伞,它与西湖的天然秀丽风格融为一体。它与杭州的丝绸、龙井茶叶等名特产一样,代表了杭州的特有文化。无数的中外游客来到杭州,在饱览西湖风光之余,也常常带走一把西湖绸伞来表达对杭州、对西湖的美好记忆。



2-1(杭州西湖绸伞制作工艺主要流程)


 

三、西湖绸伞的工艺特色

说到西湖绸伞诗情画意的工艺,主要以伞体的材质美、工艺美和画面美的设计制作而一绝天下。

3.1西湖绸伞的制作材质之美

  从材质美上讲,西湖绸伞撑开放射性伞骨的竹是采用杭州附近安吉、德清一带特有的淡竹,而不是一般的毛竹。淡竹有质地细腻、竿直均匀、色泽玉润、性韧坚实、曝晒不弯的特点。制伞的淡竹要求直径在4—5厘米之间,竹节上下间隔在 25—26 厘米之间,竹面无斑、无阴阳面、生长期在3年以上竹子,每年霜降后的腊月是最佳砍伐时节。过嫩、过老、过小的竹都不能要,每根淡竹只能选取2至3把伞骨,由一节淡竹竹筒均匀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长伞骨,另配短伞骨和杆组成伞体,收拢时像是一段淡雅的圆竹,这样把握在手上才显现出舒适的美感。 

  伞头和伞柄采用尚好的木纹细密的樟木,而伞面的面料选择也很讲究。杭州是“丝绸之府”,西湖绸伞所用的伞面是薄如蝉翼的乔其纱。织造精细、质地轻软、透风耐晒、易于折叠。常用的西湖绸伞伞面色有正红、墨绿、宝蓝、桃红、群青20余种,也有蓝印花布和万缕丝以及电脑绣花等等。

 


 

3-1-1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3.2工艺之美-18道工艺口授相传

西湖绸伞选材上严苛精细,在制作工艺上更胜一筹。这种工艺之美体现在西湖绸伞制作的18道工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先生在制作工场将西湖绸伞工艺的主要工序叙述和操作得淋漓尽致。除了采竹、劈竹、伞骨加工、车木在产竹基地制作,其后续几道工序更需精工细作全部采用手工完成,环环相扣、口授相传、师传徒承。 
  首先是裁绸拼角,选好居中圆心把绸拼成伞面圆形。其次是撇青。把伞骨的篾青和篾黄分开,并编好号。第三是换腰边线。骨劈好钻孔后开始是用普通的棉纱线经孔穿起来的。第四绷面上浆。上浆前首先要检查绸面有否白斑、跳丝、断头,绷时丝纹要拉正直,上浆要匀。第五道工序是上架。胶水涂均匀,档子上排均匀。第六剪糊边。剪边要一样宽窄不能太宽或太窄,防止露白线。第七是在伞面刷花(亦可画花、绣花)。根据图案套色版子要求板版对准、层层套色、循序渐进、刷出立体感,防止脱胶和脱版。第八是串花线。就是把32或36根伞档子用丝线按次序串起来,样式不固定,十字交叉型,平行穿线法都可以,总共需296针左右。第九道扎伞。这道工序主要是给伞正形。扎伞时要扎紧绸面不要露出。第十是贴篾青。伞面糊好后把原来撇下来的篾青按号再贴到原来的篾黄上去。这道工序直接影响到伞的外形,比较重要。要求三齐:尖头齐,竹节齐,边齐。第十一是装杆。伞在手上收撑时铜跳要灵活,安装角度:气候干燥时装95°,气候潮湿时装90°。第十二道工序是包头。包伞头时油漆要涂得均匀,光滑,爪头不露篾青,篾黄。第十三道是打钉扣。钉扣要紧靠竹青打,绸面不拉破,蝴蝶结打均匀。第十四道:胶头柄。柄要胶得正直,不歪斜。第十五、十六道工序还要经过检查牢度和包装出品的工序。这样整个绸伞的制作加上前面叙述的先后共十八道工序就比较紧凑、仔细,保证最终“撑开为伞,收拢成竹”。 

 

3.3画面之美——“三花”工艺不可或缺 

 西湖绸伞在材质美、工艺美上是胜筹的关键,而伞面的画面美更是不可缺少的。伞面装饰传统工艺上俗称三花,即“画花、刷花、绣花”。伞面上的绘画,与在纸质、板质、布质上的绘画有本质的区别,伞面乔其纱临空发软,纱料经纬密度不高,在纱上绘画如同赤着脚在趟河泥一样,笔势、水分、提、按、顿、挫的快慢速度都需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表达好所需伞面的艺术效果。“刷花”是西湖绸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盛行起来的,因出口创汇需要,国家出口工艺品数量剧增。设计师们设计好图案,用清漆刷过的马粪纸,晾干后在上面绘制组合图案,镂空刻制成套色版样,根据色版,层层刷色、简洁方便、易于生产。“绣花”的西湖绸伞,是比较贵的一种,其中盘金绣又名金银绣是杭州刺绣最古老的绣种之一,用比丝线粗两三倍的金银线,用齐针、别针、套针的绣法,在西湖绸伞上绣制出《二龙戏珠》、《飞龙》、《百寿图》、《宝相花》等,可谓富贵经典。西湖绸伞种类可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戏曲伞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于西湖绸伞的个性化艺术的要求也日趋提高,而手绘的、精制的、个性化的伞图案绘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3-1 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3-3-2手绘小镇风景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3-3-3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3-3-4西湖绸伞(中国伞博物馆)


 

四、西湖绸伞的传承创新

4.1 .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

从非物质文化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无论是口头传统、表演、仪式、手工技能等都需要通过人来传承,并且在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创新。因此,人的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特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传承和保护。传承主体也就是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也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西湖绸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一位,三十年来,他在西湖绸伞的传承与创新上不断努力。

4.1.1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

宋志明是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1977年进入工美研究所工作,学习西湖绸伞的制作,之后自己独立生产,已有30余年的时间。宋志明作为西湖绸伞的传承人,对于西湖绸伞的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对西湖绸伞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008年西湖绸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他妥善保管了50年代以来西湖绸伞的实物、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并不是技艺本身,但是它记录着、见证着西湖绸伞的发展。第三,突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传承,他借助教育的平台,将单一的、封闭的个体成成方式系统化、规模化,在中国美院举办了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以此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传承人。第四,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宣传。向杭州工艺美术馆捐赠西湖绸伞的代表作,通过博物馆,面向社会,来使人们了解它,扩大它的影响力。第五进行商品化保护。在各大商场设立销售点,作为工艺品售卖。第六,宋志明保留了西湖绸伞的核心技艺。绸伞选料仍为丝绸,伞骨仍为三年以上竹龄的淡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它不会一成不变,它会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创新。作为西湖绸伞的传承人,他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它不仅要把已有的传统技艺传授给后人,同时他自己也要不断融合新的时代元素,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技艺的创新和发展,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宋志明的创新主要是通过高校式人才培养或合作,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才,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4.2西湖绸伞的伞面图案创新

作为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宋志明也意识到了目前西湖绸伞过于老旧,传统的刷花图案,刺绣图案,绘画图案多停留在上个世纪起八十年代在现今设计图案繁多的社会,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满足不了社会的审美需求。宋志明作为传承人,有传统的艺术,但缺乏创新。

新质文化下的伞面设计的创新,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有多层空间。从题材着手,可用于设计的要素有来自人文产物和自然物象。人文产物方面,如传统民俗图案、卡通图案和现代西湖人文产物、古今西湖诗境画以及采用时尚服饰图案皆可以为之所用;自然物象可采用荷塘月色、四月桃红柳绿、雷锋夕照等西湖美景图案等。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它们不仅可以用传统的绘画式来表现图案的内容,更可以用新风格的图案甚至写真照片来表达。因为,如今伞面图案的制作工艺已经与早期仅有的手工染绘大不相同了,现在除了筛网印花、电脑喷印、转移印花、手工绘染,还有拼布绣、布贴等多种装饰手法。

1.传统民俗文化伞面设计 

这类伞面以富有大众集体情感记忆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题材进行伞面图案设计。它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官情感为具有民俗风格的、充满喜悦之情的。这类伞大多应用在具有民俗文化风情的节日活动里,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其图案纹样、色彩色调也凸显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的风采。如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泸州油纸伞”,经过伞面设计的创新改变,加入中国剪纸、蜡染等元素,受到市场欢迎。 

2.卡通图案伞面设计

儿童是消费群体里非常重要的主体,对于商品的设计需求更具有个性化,在题材、图案的风格方面要做到适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尺寸也须适合他们。“中国湿地博物馆旅游伞设计”课题项目实践,是取之儿童获奖绘画作品而进行艺术加工形成的伞面设计。像这样的富有童趣、色彩斑斓的伞面,更符合少年天真烂漫又极其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个性。

3.风景照片伞面设计

采用具有标识性的杭州西湖风景图案作为伞面的图案装饰也是一种伞面更新手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旅游者自己拍摄的照片或与西湖美景的合影用于伞面装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设计出来的伞面更加个性化,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体验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使得旅游者从另一种角度了解杭州西湖的美景及文化。

 

五、总结

西湖绸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产生于杭州,是富有鲜明杭州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绸伞以秀丽的杭州西湖景色和人文故事为图案造型的源流,与中国的绘画和刺绣艺术共融同舞。西湖绸伞已经走过80多个春秋了.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其工艺精良,制作细腻,品位高雅,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西湖绸伞在新世纪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困境,但是我们为了这一国家级文化遗产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做好西湖绸伞的立档、研究.保护、保存等基础性工作.应当妥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让西湖绸伞技艺在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冲击下与时倶进。当前,西湖绸伞的传承与发展的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都处于尝试性摸索状态,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传承人的培养,公益性的宣传,非遗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的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努力培育西湖绸伞的市场,不断进行创新,提升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西湖绸伞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戴林.西湖绸伞的设计之美.美术报.2014年

[2]陈娜.一片西湖春光  西湖绸伞精品赏析.上海工艺美术.2016年:106-109

[3]徐洁萌.西湖绸伞制作技艺.浙江档案.2010年:46-47

[4]朱于心.西湖绸伞的文化传承与伞面更新设计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5]王珍.西湖绸伞.检察风云.2016年:94-95

[6]谭丽. 从手工艺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D].浙江大学,2014

[7] 张静;赵伯飞.中国伞文化审美意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28-132

[8] .细雨飘兮锦伞摇——中国非遗之西湖竹骨绸伞.《神州民俗》杂志社.2015年.59-61

[9] 红雨.绚丽多彩的西湖绸伞.杭州商学院学报.1981年:52-53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