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李三汉的造型美学理想

作者:时间:2019-10-16点击数:

2019年8月20日,“三汉雕塑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开幕。在至答谢词的时候,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说道,不论是“青年时代的追求,中年时代的沉思,六十花甲的人生回归”自己都始终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大众精神粮食”的创作理念,情感是雕塑美创造活动的动因,没有情感就没有雕塑美的创造,雕塑美的创造过程,是雕塑家审美感情集中凝结的过程,表现着雕塑家的美学理想。


   泥土里迸发出的韧劲

李三汉教授出生于农民家庭,在中国解放初期教育逐步普及的年代,于1978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湖北美术学院),李三汉父亲像大多数的农民一样需要下地干农活,除此之外还会给农村的寺庙做菩萨的塑像,在他的回忆里,小时候的娱乐就是每天跟着父亲一起捏泥巴,写写画画,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最真实的来自大自然的洗礼,用手触摸着泥土,感受着人类最深的根基。

佛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李三汉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以乡土气息为素材,具有亲情,人情,乡土情,以恬静的田园生活反映自己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一个人的一生都贯穿着他的整个童年,作品多是反映“农民生活”,因为“农民生活”是他“生命的烙印”,是对于时代生活的回忆,作品内在灵魂的归属是劳动人民(如图《农忙》、《湖边》)。像李三汉这样过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人,自然有着人来自天性的创作力,他塑造《农忙》这类雕塑形象以唤起现代人对于生活本质的追问。

 

《农忙》

 

李三汉热爱对于“朴质”生活的描写,“朴质”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朴质”情感在雕塑美的创作活动中,对形象的创作、提炼、形成起着制约和推动作用。他的艺术作品能流露出这种朴质升华的艺术感染力,可见一个艺术家的成熟与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李三汉在谈及农村生活时也是感情真挚,细细品味。雕塑的灵魂在于能使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是一件好的作品精神传递的关键,这种关键的源泉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把握和深刻体会。

在李三汉诸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创作中,他多次作各种风格的尝试,但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他都始终把握一点,把人的情感思维放在作品表现的重要方向,而情感的注入成为作品的灵魂,一件作品具备了灵魂,它才有存在的价值,他强调的是用艺术来唤起的一种精神回归,以及人类对生命力的无限追求。

 

《湖边》

 

韵生动,骨法用笔”——体现在雕塑中的语言

雕塑创作与其他绘画类创作不一样的是,雕塑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长时间从事雕塑创作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对于雕塑作品本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材料接触、塑造的过程体现出来,材料和技法成为雕塑艺术传达创作者的重要媒介。《王阳明》、《屈原天问》、《民国大贤——石瑛》、《张之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动韵致,整体雕塑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文人精神气质。

 

《王阳明》

《张之洞》

《屈原天问》

《民国大贤——石瑛》

 

雕塑作品是依托创作者日常俯拾皆是的泥土将自身的气质自然流露出来,只有体验式地感知其手中的泥塑,才能体会其内在的精神,使作品浑然一体,毫无雕饰之感。在李三汉的作品《屈原天问》中,我们很难感受到哲理的深刻,但是会从作品捏塑的技巧、材料的质感、人物的神韵当中,体会到作者在生活中自然沉积的见识。通过观察你能感受到雕塑内在的“风骨”,十指间勾勒出的结构,与泥巴堆叠出的衣服纹路附着在骨肉之上刚健有力。这也与他经年累月的泥塑创作紧密相关,与材料的反复交流,使他的巧思、材料的特质能够和谐、融洽地产生关联,从而使作品在艺术效果上具有自然生动的效果。


   “不动之动”的力量感

李三汉的雕塑给人一种“场”的感觉,有某种东西释放出来,营造出充满张力的氛围,抓住人们的心灵感受。李三汉的作品《大唐歌舞》,领舞着翩飞起舞挥洒的衣袖定格的瞬间,整个雕塑群一种静止流动的空间感。空间的力量感,本质是实体与周围虚空的关系,是一种“场”性,空间本身是虚无的,它必须与实体相互依存而存在。按照空间感的秩序觉知作用,空间感可以理解为虚空中的知觉刺激引起的人对虚空的知觉心里。雕塑语言的空间是心理上的,我们所捕捉到的空间感来自静态的雕塑与周围虚空的关系,雕塑家通过对空间的把控,制造这种引起知觉刺激使观者产生知觉活动,那么整体空间的是否有力量感,是艺术家传递情感的重要表现。

雕塑形态的给观者的基本感觉就是“力感”,它主要指的是形态本身为观者的视觉提供的一种力感。泥巴经雕塑家之手捏出的形态,我们能从形态中感觉到力。“力感”是雕塑形态语言表现的基础,形体和空间的意味传达离不开“力感”的表现,通过对“力感”的组织构成,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样式。没有“力感“的雕塑作品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思考。李三汉的雕塑总是散发着形体的活力,如《丝绸之路》,马驹车夫、骆驼、商贾在空间上的排列营造出的”力感“,马车前面的马驹因为负重轻踏的马蹄,骆驼伏着货物寸步难行的动态,带动着空间的觉醒,技术纯熟的把控“不动之动”的度,打破雕塑静态形态,注入有倾向的张力之美感。

 

《丝绸之路》

《大唐歌舞》

 

情感深处的波澜

雕塑作品之间的思想表达与转换,由雕塑家情感的累积把感性表象,经过有意识的定向浓缩,变形为完整的审美意象。雕塑来自生活,生活为雕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雕塑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开始,真正的雕塑创作,首先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在雕塑创作中,雕塑家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提取各种有价值的创作材料,“厚积薄发“,以整个身心去感受,去发现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在他们的材料贮存库里,既要有丰富的生活事件、人物形象的积累,正确的思想认识的积累,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感情积累。雕塑创作是雕塑家心灵的搏斗与倾吐,是雕塑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又突出表现在他们具有炽热的感情和富足的内心体验的感受。李三汉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演绎古老的传统行业,是很有现实和创造意义的。《唐三十六行》系列是他对生活和情感的积累,重塑传统,以雕塑之“语言”,创作之“入境”!

 

《唐三十六行——铁器坊》

《唐三十六行——医药坊》

在所有美的现象形态中,艺术美最集中地体现出美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而雕塑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显示出它特有的审美价值。列宁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最美好的是艺术,而艺术里最好的和最崇高的是构想美好事物的艺术。雕塑创造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把握的最高形式。

 

结语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昕,在“三汉雕塑展”前言中,这样写道:

艺术创作是个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能量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积累过程。逐步由量变到质的飞跃,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凡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在奋斗之路上,在艺术创作积累的途中,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李三汉,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院著名雕塑家,湖北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2019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这里,集中展现了他数十年来创作的杰出作品,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一批获得国家各项大奖的力作,涵盖了历届全国美展奖,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奖,历届省展奖和诸多国内外各类专项奖。

庄子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能者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无论如何,在通往艺术巅峰的成功道路上,“沉住气,成大器。”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也是李三汉数十年成就的恰当注解。

在这届展览中,《初心始立——王阳明》系列铜塑,《屈原——天问》,《丝绸之路》和《大唐歌舞》等一批近作,集楚艺术观和严谨造型艺术技艺之大成,是作者十余年来艰苦探索,孜孜不倦的集中呈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李三汉的雕塑艺术创作,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始终能捕捉到时代的气息,摸到时代的脉动,上下求索,不断扬弃自我,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雕塑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界独树一帜,为湖北争得了荣誉。

期待李三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艺术创作之路上,不断攀登,行高致远。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