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汉江工艺奇葩,南北风格交汇 ----访襄阳面塑大师徐琳

作者:时间:2019-08-27点击数:

2019年6月20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昕带领他的研究生团队,前往襄阳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主要的考察项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面塑。于20日当天下午,张昕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抵达襄阳面人徐的工作室,并与襄阳省级“非遗”传承人--徐琳老师展开交流。此次交流过程主要从徐琳的创作主题与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方面入手,深入了解襄阳面塑这一传统“非遗”。

面塑大师:徐琳

徐琳,1963年生于襄阳艺人之家,6岁时随从爷爷学习面塑、泥塑、雕塑、书画、糖艺等技艺,1982年至1986年间分别在襄阳,湖北美院进修深造。20岁便踏上了想往己久的谋生之路,走遍了我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并与外界名师深入接触,拜师学艺。作品曾多次在全市、省乃至全国赛式中获得荣誉和奖项,事迹曾被襄阳、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夏门、北京、上海、中央电视台及相关报刊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得到了社会认可。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会会员,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襄阳面塑)第五代传承人。2009年至2017年间分别评为市、省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5月参加中国达人秀及青春风采大赛,2015年6月参加湖北省第二届:“金菊杯”绝技绝活大赛,2016年10月参加中国文化部“非遗”培训,2017年参加中国农民春晚,2018年9月参加中国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总决赛等。为弘扬中国民间艺术,在2009年春自开办起襄阳(面人徐)民艺培训学校至今。

徐琳老师谈论自身经历

首先,徐琳老师述说了自己的经历:面塑这门手艺是门祖传手艺,现在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他的一生都与面塑有关,他出生于面塑世家,从6岁就开始学习面塑手艺。他提到绘画和面塑是有共通之处的。虽然很早就学习了面塑,但真正让他对面塑产生兴趣的时间却是在他十几岁学习美术之后,可以说是美术的学习促进了面塑的学习。

徐琳老师与张昕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交流

紧接着,徐琳老师述说了自己襄阳面塑的特色:从材料上说,先前使用的材料是食用面,之后他发现祖传的配方有改进的空间,于是他产生了改进的想法。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摸索,发现新的材料可以用防腐剂,中药合制而成。在材料颜色方面可以由植物萃取出天然色彩,同时也需要化学颜料形成鲜艳的颜色,化学和植物颜料混合,可以形成作品色彩上的鲜明对比。这种面不仅易于塑形更可保持几十年不变,可防水,不易摔破,易于保存与收藏。

面塑材料

随后徐琳老师谈论了自己的面塑创作题材,一般他的面塑主题会受到当地襄阳文化的影响,以三国人物为主,比如黄忠,赵云之类。这些形象都是他结合历史形象自己设计的,一般来说大体上不会有太大变化,只是在细节上有区别。同时他也会顺应时代,做一些现代的面塑作品。他认为襄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希望能用手中的面团,塑出更多表现襄阳本土特色的作品,用面塑的方式还原老襄阳、还原那些地道与过往。

徐琳作品:黄忠

徐琳学生作品:赵云

而徐琳老师在师徒传承方面也有自己的自己的建树。他教导的二位得意门生,都是10岁的小孩,但都能独立做出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甚至都获得了一些面塑的奖项。如上图的赵云就是其中一位学生做出的。虽然在纹饰上仍有细小的瑕疵,但大体上已经能把人物的神韵体现出来了,显的活灵活现。这不得不归功于徐琳老师的教导。

最后,徐琳老师也袒露了自己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之间遇到的困难:首先是国家现在虽然很重视“非遗”,“非遗”的意识也很强,但地方基层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视“非遗”必须要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但襄阳旅游业做的很差。比如说陕西对传统文化就运用得心应手,“非遗”融入了旅游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襄阳在这方面做的很差。只是因为现在湖北各地没有捋顺“非遗”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再则是现在传承也成问题,“非遗”传承陷入了一个瓶颈,如徐琳大师的两个儿子都没学襄阳面塑,出现了断代问题。同时这门手艺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据徐老师所说,原来有二十几个学生,现在只有几个,并且都不是长期进行学习的。家长也都不甚支持,因为这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而不是学校考核的课程。最后徐老师提到面塑手艺人生存环境比较困难,要将面塑作为主业,很难维持生活。顾客少,价格和成本不成比例。当提到这些困难时,徐琳老师情绪较为低落。

针对这些问题,张昕教授给出了建议:作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和地域化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两个维度共同发力,一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集体合照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