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间的坚守——潘俊教授访谈录

作者:时间:2019-06-21点击数:

“辗转多年,中国动画还是要回归传统,找到自己的特色,这很重要。”

      

展览海报


      2019年6月8日-14日,逢着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光谷美术馆三号展厅举办了《民间皮影制作与表演》教学成果展,向社会展示了中南民族大学动画专业学生们与皮影这一“非遗”的精彩碰撞。小编有幸约到这项活动的主持者——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光谷美术馆副馆长潘俊教授,对他进行一次专访。


潘俊教授在现场指导小朋友进行皮影制作


王珺:此次皮影戏教学成果展和皮影表演反响热烈,谈谈您主持这项活动最初的灵感与契机?


潘俊教授:这次展览其实是《民族民间美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果展。这门课大概从2015年开设,面向动画专业一年级的同学,因为师资力量紧张,所以由我接手来上课。《民族民间美术》课程里有漆艺、剪纸、雕塑、扎染、编织等几个类别,我觉得皮影与动画专业关联最大,皮影属于戏剧类,所以我建议开设这门课程。调研了很长时间,这门课在湖北地区只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开设,高校里并没有开设,皮影在河北和西安发展得更好一些。我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西安采购了许多工具,在家里多次尝试后才开启了这门课,所以说准备得较为充分。


学生作品:《嫦娥奔月》


学生作品:《悟空借扇》


学生作品:《游园惊梦》


王珺:潘教授在主持这项活动中,面临了哪些困难?


潘俊教授:最大的困难就是叶公好龙的困难,很多人看皮影表演觉得开心,一旦做起来就觉得麻烦。这个课程在一年级开设也是因为学生刚入校动手能力强,等到经过两三年的专业软件学习,就没有人愿意再动手操作了,短平快的软件插件、滤镜更受学生欢迎。很多同学喜欢日本动漫,我认为学生对日本动漫、日本文化有很深的误区,日本人做事是非常认真的,一板一眼,讲究传承,愿意为一个传统的标准废掉现代的内容。《民族民间美术》这门课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动手能力与造型能力,静下心来做才可能成功,不能只去考虑这门课与就业有没有关系。要在一年级打好基础,了解过去中国人是如何讲故事的,如何讲才能吸引人,最重要的是讲完故事后角色受人喜欢。大家不愿意动手做,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工艺容易丢失的重要原因,像漆艺的工艺很繁琐,要做木胎,要一遍遍上漆,过程很复杂,人心过于浮躁,所以不容易传承。学生都希望上完课能找到好工作,或者上完课能拿到奖,从来不觉得这是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一直很担心学生没有耐心上完这门课,所以努力给学生保持一定的温度。


展览现场


王珺:适逢“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举办皮影戏教学成果展和皮影表演,具有怎样的意义?


潘俊教授:我的课程每年都是五月份上完,作品不给别人看、不交流就不叫作品,那样就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们付出了很多精力,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有个展览。国家最近几年在推广“非遗”,学生们也应该参与进来,通过活动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宣传,而且我个人认为中南民族大学应该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非遗”课程。通过这个课程让大家了解,皮影表现的是戏剧,表现的是生旦净丑、人物性格、剧情内容,而不是简单地画个娃娃,也算是趁这个机会对全社会进行普及。

      因为学生们是动画专业,所以除了了解“非遗”,也进行自己的创作,例如创作人物角色、剧本等。在表演方面我并没有寄予太大希望,这需要时间去反复打磨和练习,并不是孩子们的重点。


优秀作品:《无颜怪》


王珺:“非遗”进入中南民大美术馆,对于“非遗”传承保护和普及教育,将发挥什么作用?


潘俊教授: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幼儿园对这门课兴趣很大,老师们画个兔子、鸭子,小朋友们就非常开心,但我认为这不是“非遗”,也不叫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明白皮影是什么、它的精华是什么,要传承这些精华部分,而不是随便画一个东西做出来就是“非遗”。我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人物的面部特征、人物比例、夸张程度都是需要考虑和体现出来的。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前的文化从哪里来,它又要走到哪里去?西方的油画注重光影和体积,中国的国画注重意象和韵味,通过这个活动,让人们关注到中国的造型能力。中国画造型偏意象化,皮影通过雕刻塑形,在阴和阳之间体现造型。很多人对“非遗”有误解,自称“非遗传承人”,只要做些手工艺就认为是“非遗”,我觉得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坏的。皮影保存得最好的是一些封闭村子里的皮影,美国和德国的博物馆里也保存着非常完好的清朝王府的戏班皮影,这种工艺才是有艺术水准的,要知道中国最传统的精华是什么,再去谈传承。“非遗”应当具有地域特征,再有就是家族传承,不是“非遗”风来了,大家都开始做“非遗”。我认为我并不是在做传统的“非遗”,我是在通过“非遗”的方式带学生做创新。


优秀作品:《哪吒行动》


王珺:皮影是动画的起源。您认为主办这样的活动,对于动画教学和创作,将起到怎样的促进和推动?


潘俊教授:动画的学生一进校对专业的理解有偏差,大部分同学以为动画专业就是做日本动漫,我们做创作时就发现扭转不过来学生的思想。一年级的基础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让学生打开视野,不仅仅只接触日本动漫,也让学生接触中国古典的造型。从戏剧上来看,中国和西方的戏剧是有差别的,中国是京剧、昆曲等,国外是歌剧。中国皮影我认为是二次元的东西,它将人物二维化,跟国外的二维动画片很像。我们的皮影创作没有做表情,其实很多民间艺人是可以将人物皮影做出表情变化的,这个难度太大了。我们这门课虽然不是专业的课程,但是会让学生知道在做二维人物时要有哪些效果,在风格体现方面要有中国风的特色。


临摹作品


王珺:当代高校格外重视科学教育,美育发展良莠不齐,您对此有何看法?


潘俊教授:美育近些年才被提出来,对大学生来说太晚了,美育应该是在小学就被重视的事情,来展厅参观的很多老人会说这是他们小时候看过的东西,小时候的印象其实是很深刻的,孩子们应当从小接触一些精品,从精品中发掘趣味性,再去谈美育就容易被接受。现在孩子们中学时期一直学科学知识,美育得不到发展,他们从看漫画、动画片中得到补充,等到大学的时候已经定型了,很难扭转过来。孔子曾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其实都是一体的,小孩在早期的教育中不应该仅仅进行科学教育,也应当多扩充视野。动漫最近几年流行中国风,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跟着别人的风格辗转多年,最后还是要做我们自己的东西,找到自己的特色,这是很重要的。


优秀作品:《铡美案》中的人物展昭局部


王珺:您对皮影工作坊有怎样的期待?皮影工作坊日后将有哪些前进的方向?


潘俊教授:《民族民间美术》这门课会陆续推广到网上做文化普及,或者做成公选课,让更多有兴趣的人投入进来。大概7、8月我们会推出一个虚拟现实项目,大家可以在网上体验皮影的拼合和动作。工作坊成立以后,希望能有一批真正喜欢皮影的学生带动起来,不限专业,只要喜欢就加入进来一起玩,变成一项自发性的活动,成为有带动性的社团,而不是没有我的组织大家就变得松懈了,我不希望我在其中牵涉过多。也希望学校能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做一些开发和创新,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变成良性的循环。


潘教授展示学生作品


王珺:您对于当下的芸芸学子有哪些建议?


潘俊教授:希望学生不要那么看重功利,到了大学视野要开阔,除了考虑专业,也要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不管是音乐、舞蹈、雕刻还是民间艺术,希望大家能够多动手,少看手机。玩手机相当于玩别人开发的游戏,自己动手就是自己开发游戏,这能够开发我们的大脑。做毕设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显示他们的信息来源太单一,孩子们应该多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眼界与高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形成自身的特色。


皮影的制作工具


      告别潘俊教授,心中感慨万千,潘教授为课程准备了多时,跑遍祖国各地,采买材料,购进样品,拜访艺人,学习各地优秀“非遗”进校园的案例,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座具有极大价值的艺术宝库,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美。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当多接触、多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之根,正如日本民艺家柳宗悦先生在《民艺四十年》中提到的:“只有尊重自己的传统,才能闻名于天下。”感谢潘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小编的采访,祝愿《民族民间美术》的皮影线上课程越来越丰富,相关开发能够进展顺利。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