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浑然天成 ——专访郧西“罗氏根雕”传承人罗德华

作者:时间:2019-08-27点击数:

木根雕刻的创作是为一个为木材注入新生命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创作都能为木材塑造出新的生命,也不是作品做到形象逼真就可以让木头“活”过来。真正的美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独特思想注入木材的同时,又保留了原木的天然形态,达到浑然天成之境界。如何巧借天然、融合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思想,并将之倾注于作品之中,从而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是“罗氏根雕”传承人所要表达的核心。

 

兴趣,艺术最好的启蒙

在去往罗德华老师工作室的路上,载着笔者一行人,罗老师语气缓和,有着匠人长期伏案工作带来的舒缓节奏,一路上给我门介绍郧西这座小城,为“营造美丽城乡环境“,市区街道整洁干净,随时有带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巡视街区,捡垃圾,在郧西生活了几十年的罗老师觉得特别幸福。罗老师自1994年开始从事根艺相关工作,是“罗氏根雕”第五代传承人。他告诉笔者最开始对根木感兴趣是源于一次偶然,1994年在山上开矿时,发现了一个树疙瘩,长的怪怪的,经过反复观察,觉得有点像某种动物形象,于是回家去皮后发现是一个“狮子”。笔者一行人到达罗老师的工作室,一排居民屋后面有一个小院,一间小屋便是工作室,非常简陋,照明的白炽灯悬在半空,异常刺眼,穿梭在时空里,你似能看见一个青年人拿着根木在观察,转眼间到中年的罗老师,每得到一块理想的木材便伏在工作室里在灯光下雕琢。笔者嬉笑着建议罗老师给灯装一个灯罩,聚光也不刺眼,这样保护眼睛。由着兴趣一点点积累的经验,在郧西县建国50周年根雕展上,罗老师的一件作品《狮子滚球》获得银奖,这种认可使罗老师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根雕的工作至今。

兴趣,给予发现的眼睛,坚持着探索,在逐渐认可的路上前行。笔者问罗老师何以坚持这么久,并传承传统手工艺,他答:“大自然借着我的手,我是通灵而作”。


美,融合自然

罗老师的美学观点崇尚自然,从“天然”的永恒主题中汲取营养,捕捉创作灵感,给人一种所有人感受到的共同人性。自然界为万物提供了生计的种种方式,因此罗老师认为雕琢对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是根雕艺人赞颂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否巧借天然是考验根雕艺人的能力,巧借天然,是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原材料进行技术加工。罗老师告诉笔者,他最感兴趣的题材是动物,因为他自己也是很爱小动物的人,自然在观察动物的时候能捕捉到一些动物和人性相似的情绪,对创作积累特别多的情感素材,其中一件历时24年的《十二生肖》,他述说到,十二兽的木材料必需要一致,每次去选木材都是要凭靠运气,并不是没次都能遇见形态刚刚好的根料,最先集齐的十二生肖,因为动态不断的调整换过几个,直至满意,所以这件作品前后花的时间比较长。  

 

十二生肖


从根雕艺术的本质来说,其是顺应自然而生的艺术,根雕艺术者通过发现大自然中的美,通过加工和表达,逐渐突破浅薄的物象表达,实现一种审美艺术理念和自然之美的融合升华,顺应自然成为罗老师的表达方式。在工作室里,罗老师给笔者展示他很多以前的作品,动物、观音、佛像、奇石松树、利用根材天然形成的弯、曲、结、纹、奇、丑、漏、透等特点,结合罗氏根雕的独特技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制作出古朴自热的根雕艺术。如踏在石块上的飞鸟,细雕琢出鸟的头部,突出形象特征,融入到整个木材里,自然生动,栩栩如生的鸟仿佛在震翅之间就会飞上天。


因此,对于根雕的独特造型艺术来说,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就是充分顺应自然,注重自然本身的韵味和表达,避免繁重的修饰掩盖自然之美和艺术内涵,做到删繁从简、尊重和谐,是根雕独特造型艺术发展的源泉。从材质的角度来说,其斑驳的本色体现着日月的光辉和凝聚,其纹理和独特的线条体现着岁月的沉淀和山河的变迁,自然之美需要探索和发现,更需要尊重和维护,通过适当的艺术修饰,实现审美内涵的放大。


一带一路


艺术,返璞归真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在木根雕艺术创作时,罗老师告诉笔者他常常巧借木材的纹理与色泽进行创意性的雕刻,在木材上稍加修饰,一个精致而不失原色的作品就出现了。所以,保留木材的自然形态也是木根雕创作的一个重点准则,木质品的亮点之一就是源于它的自然与清新,如果在创作时能够尽量的保存它的自然之美,又在它原有的造型上加入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雕刻技巧,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深受欢迎。2016年10月罗老师在湖北省美术学院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研修计划传统雕塑”培训班,罗老师告诉笔者,在这之前他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研习班回来之后创作的作品变化特别大,相比较之前的作品,更注重细节的雕琢,更注意雕刻的技法。罗老师给笔者展示他培训之后的作品《一带一路》、《昭君出塞》、《佛引福来》、《蟾》等,一群商贾牵着骆驼穿过山路、沙漠戈壁,细节的处理上有骆驼长途跋涉的疲惫,马背上的马鞍细致入微;昭君的柳叶眉,丹凤眼,发髻及飘动的丝带;蟾背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可以看到罗老师在形态的雕琢上彰显出生活的阅历,来自技艺的锤炼深入浅出。 

对于罗老师来说,将创意性的思维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也是极其重要的,创作不是简单“复刻”前人经典,其必须拥有自己的创作,艺术思想才能在作品中完整的体现出来,让观者在观赏作品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罗老师说木根雕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但是如果传统文化仅作为复古的观赏性物质存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各种文化融入到作品当中去,才能让思维与作品独领风骚、独树一帜。罗老师拿出爷爷的木雕“福禄寿”,给笔者介绍前辈的木雕技术,说现在的创作会沿袭传统但有变化,在技艺方面最求精细和生动。构思方面注入新的思想,例如罗老师的作品《佛引福来》在承袭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学里,运用具体的形象来寓意美好祝愿,开口笑的弥勒佛,栖在树干上的蝙蝠,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在艺术的处理上,佛像端在胸前的衣袖长至拖地,原木色的保留与整个佛像上半部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作品整体性、趣味性增强。

 

罗德华爷爷的“福禄寿”

佛引福来

一项技艺,在“罗氏根雕”第五代传承人罗德华手上创作,还要在他手上发展传承下去,罗德华老师认为非遗传承是历代民间文化的传承,仅仅是依照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现在的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和传承之路都很艰苦,他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宣传,多做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工艺。需要建立民间艺人的资料库,了解各个地方和各个角落的文化,非遗进校园,从青年开始,只有这样才有便于宣传和报道,才有助于文化的传承,非遗传承跟手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

笔者相信,在未来,这项技术的传承者,会越来越多。

 

集体合影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